打造雄安新區數字基底,服務互聯網+測繪
? ? ? ? 基礎測繪成果數據作為基礎性數據資源,是城市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的先決條件,也是同步建設數字城市的重要基礎保障。隨著雄安新區逐步從施工建設階段轉入城市運營管理階段,精細化城市設計以及政府部門、建設單位對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管理和應用提出了更高需求。
基于上述背景,由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局主導,北京超圖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了雄安新區基礎地理信息系統項目。2021年1月,項目正式啟動,現已完成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和測繪成果申領審批系統(以下簡稱“數管系統”和“申領系統”)的建設,2021年10月30日通過初步驗收,順利進入試運行階段。目前系統建設已初具成效,在試運行期間累計完成了100多次數據的申領和分發。
01、建設思路
總體架構
在底層,項目運用超圖領先的GIS軟件技術,基于跨平臺的SuperMap iDesktopX實現自助可控架構,對雄安新區成立以來積累的大量從省廳獲取的和測繪單位新生產的基礎測繪成果數據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整合處理入庫。主要包括大地控制測量數據、數字線劃圖數據、數字正射影像數據、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實景三維模型數據和專題數據6大類50多小類共計8TB的數據。
面向數據管理和數據應用,項目搭建了數管系統和申領系統兩個子系統,在數管系統將數據管好的基礎上,將申領系統嵌入政務服務網,將政務服務網作為唯一的申領入口,保障數據的權威性和申領的便捷性。
02、目特色
一圖知數、以圖管數
鑒于面向生產者的數據目錄管理體系的專業性,為了讓工作人員能加更加便捷操作,系統首頁加入面向使用者的一張圖來組織、管理、展示、輸出、使用新區的基礎測繪成果數據,簡化操作、優化體驗,實現多維數據一體化管理,一圖知數,快速掌握數據家底。
數據管理“一張圖”
銜接多測合一數據,聯動更新測繪成果
項目結合雄安新區同步開展的多測合一建設工作,統一多測合一的項目工程竣工測量成果數據與基礎測繪數據的標準和數據檢查規則,從標準、機制、技術上保障利用多測合一的工程竣工測量成果數據完成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中地形圖的增量更新,實現多測業務數據驅動基礎測繪成果數據的動態更新。
地形圖增量更新對比圖
基于標準建庫成果,服務互聯網+測繪
基于項目建設的基礎測繪成果庫,申領系統采用嵌入式的方式嵌入政務服務網,遵循政務服務網的規范,依托政務服務網的用戶體系,使申領用戶能夠通過互聯網對數據進行申領。
測繪成果申領審批系統
通過標準建庫、管理、分發、授權,打造“互聯網+測繪”
鑒于基礎測繪成果天然的涉密性,項目構建了線下加密、線上解密的新模式,將授權分發模塊部署到政務服務網的服務超市中,用戶上傳申請碼,系統后臺自動校驗申領記錄,對符合條件的用戶提供授權碼下載,實現數據申請、審批、裁切、加密、解密使用的閉環流程。
03項目創新
基于多源異構二三維一體化的數據模型,整合基礎測繪成果
項目設計了以GIS為主體,支撐關聯DWG、GDB、S3M、元數據、文檔資料等多源異構數據組織模型,將離散分散的數據進行整合,對數據進行二三維一體化管理,實現以圖管數、數數相連。
利用跨平臺技術,構建基礎測繪管理的自主可控系統體系
項目基于跨平臺的SuperMap iDesktopX開發建設數管系統,使用Linux操作系統、PostgreSQL數據庫等構建運行環境,使系統具備跨平臺使用能力,奠定了基礎測繪管理的自主可控系統體系。
基于數據的時空化組織,實現多層級多版本更新管理
雄安新區現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較為豐富,為發揮歷史存量數據的作用,項目在進行地形圖、數字正射影像、數字高程模型、三維模型等數據的管理組織時,引入時間維度進行入庫,形成多類型、可追溯的時空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不同類型數據的時空化組織方式分為圖層級、范圍級兩種,在數據更新時,根據數據類型選擇相應層級顆粒度進行時空化入庫。
目前,系統在數據管理和應用上已初具成效,實現了“管好”和“用好”的建設目標,后續還要繼續夯實基礎,保障基礎測繪成果的持續更新,在此基礎上在強化數據管理能力,提升成果服務能力,優化日常管理能力上進一步提升,建立跨網絡測繪成果服務體系,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更強的支撐能力。

評論